一、韩愈为什么被贬潮州
1、据《海阳县志·堤防》记载,恶溪(今潮汕韩江)两岸原无堤坝,时有水患。韩愈命人砌筑北堤。今潮州磷溪镇砀山有道水渠叫金沙溪,相传也是韩愈带人开凿的,至今仍在滋润着两岸的农田。
2、在韩愈正在仕途上飞黄腾达时,唐朝迎来了一件大事,每三十一年迎奉一次佛骨(佛陀的指骨舍利)的传统活动。
3、韩愈还在阳山传播中原文化,如在牧民山创办书院,处理完自己的工作后亲自教导学生。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他的门下,吟诗论道。而韩愈自己所写的作品,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也都很可观。今天我们从书本上依然能看到他的很多优秀诗文。
4、经裴度等人说情,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
5、唐临——官拜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高宗显庆四年刺潮,卒于任上;
6、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7、史学:《顺宗实录》五卷。
8、再点击课外臻选部分的文坛掠影,查找首字母即可)
9、另外主考官陆贽,这个人可是见过大世面的,担任过德宗时期的宰相。他虽然擅长、喜好骈文,可是他十分务实,更注重考试的文章中,是否有真知灼见。
10、这当然不算完,韩愈又开始以年老体衰为由诉苦。“臣少多病,?年才发白齿落,理不久长;加以罪犯至重,所处又极远恶,忧惶惭悸,死亡无日。”头发都白乐,牙齿也掉了,不知道自己啥时就向那边报道了。韩愈打得一手好的悲情牌。
11、后来,替韩愈求情的人越来越多,唐宪宗没杀韩愈,就把他降职到潮州去当刺史。从长安到潮州,路远迢迢,韩愈孤单一个人,被派到那么边远的地方去,一路上的辛酸心情,就别提了。韩愈到了潮州,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也考虑到百姓的生活。他把潮州官府里的官员找了来,问当地老百姓有什么疾苦。
12、结果,韩愈在潮州待了不到八个月,又被调到袁州,也就是今天的江西宜春,一个叫春的地方。脱离了潮州这个蛮荒瘴气肆虐之地,到了宜春,韩愈高兴得真叫春了,有诗为证,“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
13、此后,韩愈的仕途就像做过山车一样,屡升屡降。因为各种事情和政治斗争不断地被贬官,再复官。
14、那么这位陈尧佐又是何人物呢,且听阿伯慢慢道来。
15、韩会也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以“文学才望”得到的赏识,成为了皇帝身边的起居舍人,是记录皇帝所发的命令的文官,虽然只是个从六品的中下层官员,但是和皇帝朝夕相处,另外第一时间知道国家的一手消息,这个职位自然就成了文官中的香饽饽。
16、韩愈这个人是比较喜欢直言上谏的,不管他说完这些话后,皇帝会有多恼怒,会对他做怎样的惩罚,他一概不管,只管把自己心里的说法表达出来,这种性格明显地表现在有一次,唐宪宗为了追求长生不老,派遣使者去凤翔接了一座佛骨入宫,搞得是兴师隆重,大家都想拍皇帝的马屁,也没有人敢有什么怨言,但是韩愈却不干了,一直以来他都在主张儒学复辟,看不上的就是佛教这些玄之又玄的东西,直接上了一篇《论佛骨表》,在文章里面把唐宪宗的这种行为是狠狠地给批了一顿,唐宪宗一看立马气的七窍生烟,我是皇帝,你还敢和我对着干,立马就要处死韩愈,幸亏韩愈的同僚帮着劝说,终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把韩愈贬到了潮州去做太守。
17、韩愈之所以能够做到不顾俗流,犯众人的笑侮,和他那刚正的性格分不开。韩愈在政治上就是那种有话直说,直言不讳,也不会忌惮说出的话会给自己带了什么麻烦,甚至是生命危险也不顾。那么韩愈在平时的社会观念上的看法自然也是有话必说的性子,他必定会践行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反驳他人错误的观念。
18、韩愈还发现,这里不但经济落后,饮食也不科学——老百姓一日三餐都是将农作物的根茎煮了吃,这样既不利于消化又容易患肠胃病。韩愈就把中原人的饮食方式介绍给当地人,大家很乐意接受,从而改变了落后的饮食习惯。
19、编著者语:纪念和感戴韩愈,其实是一种人文精神和民心所向。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首先韩愈必须是有群众基础的;假如没有群众基础,没有人民的代代传颂,也就没有今天我们所了解的“韩愈”。
20、“你们之前的老大,开始叛乱,后来归顺朝廷了,加官进爵。而一直不归降的安禄山等人,他们子孙还有活着做官的吗?只要你们好好干,朝廷一定会厚待你们。”
二、韩愈何时被贬潮州
1、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集古录》中说,民间流传的韩愈文集里的其他文章错漏甚多,唯独此碑文因拓本流传广泛而例外;日本现代学者松浦章经过研究得出结论:现今常用“海事”一词,早见于此碑,更显其科学价值。对碑中陈谏的书法,郑樵的《通志》指是陈谏的代表作;清代著名学者翁方纲也甚为赞赏,并把该碑文收入他编集的《唐碑选》中。
2、这封信招来了后人很多批评。到了北宋时,欧阳修批评韩愈,“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文学家张舜民也则这样抨击韩愈,“韩退之潮阳之行,齿发衰矣,不若少时之志壮也,故以封禅之说迎宪宗。又曰:‘自今请改事陛下。’观此言,伤哉!丈夫之操始非不坚,誓于金石,凌于雪霜,既而怵于死生,顾于妻孥,罕不回心低首,求免一时之难者,退之是也。退之非求富贵者也,畏死尔。”这话说的够狠,直接说韩愈贪生怕死以求富贵。
3、1189年(淳熙十六年)丁允元又将韩文公祠移到潮州城东的韩山上,这座祠堂也沿用至今。
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5、韩愈虽然屡次被贬在外,但是这反而彰显了他正直的形象。韩愈也在被贬期间,留下了许多文学史上极为珍贵难得的作品。被贬的经历也丰富
6、还有跟小时候想要成为科学家那样的小追求:武将们渴望封狼居胥,开疆扩土。文臣们希望生晋太傅,死谥文正。
7、韩愈字退之,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韩愈有着极强的思维逻辑,对当时盛行的佛老之学有着自己的看法并且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见解,韩愈所总结出来的“道统”一说更是成为宋明理学的先声。韩愈在政治上也是直言直谏,没有丝毫的保留和顾及,所以后人对他的评价是极为高的。
8、新修孔庙,并“选潮民秀者劝以学”,发展潮州教育事业。极力称赞韩愈“专以孔子之道教民。民悦其教,诵公之言,箴公之文,绵绵焉迨今知学者也。”
9、韩愈的以古文也就是散文擅长,但是唐朝进士考试硬性要求是骈文。
10、立碑并非小事,撰写碑文者,一需文笔才情,二需信任。孔戣思来想去,终决定将此重任交付给自己的好友——此时正奔赴潮州任刺史的韩愈。
11、韩愈被贬潮州,背负个人命运起伏得失的巨大痛苦,但令人敬佩的是他不甘沉沦,志在造福一方。
12、韩愈被贬之后,他的家属也被贬出了长安,他的侄孙韩湘赶来为他送别时,韩愈感慨万千,写下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虽被贬,但并没有意志消沉。在潮州为官几年,尽心尽力,是为百姓称道的好官。
13、那么韩愈到底是怎么染上这种病的呢?原因就是在元和14年就是819年,韩愈拒绝了唐宪宗去迎接佛谷,唐宪宗生气了,把韩愈贬为潮州刺史。唐代时候的潮州,大概在今天的汕头潮州一带,正是湿热的地方,寒月到达潮州的时候,大约在4月底离开的时候,大约在12月这段时间,正是胀气发作的高峰时期,所以说韩愈应该是在这个阶段水土不服,而染上了软脚病。
14、是赎放奴婢。下令奴婢可用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
15、韩愈的文学主张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后世,影响都是巨大的。自南北朝以来的浮华文化,也自此渐渐被抛弃,一股文学清风开始吹起。
16、唐元和十四年(819年),已经官至公安部副部长的韩愈有了一次任性之举,他竟然上书唐宪宗,说国家佛事过盛,既愚民又影响生产,认为佛骨舍利就是污秽的一块枯骨,甚至要求将佛骨舍利烧掉,否则皇帝都会折寿。这种话,别说在佛事氛围极其浓厚的唐宪宗年代,就是放在今天也是大逆不道的。痴迷佛教的宪宗怎会容忍韩愈胡说,暴怒之下要斩首韩愈。幸好有多人为韩愈求情才得以幸免,但宪宗没有放过韩愈,将其贬职流放到潮州。小样,公安部副部长别当了,去五线小城潮州当市长吧。
17、韩愈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宪宗,险些被宪宗处死,幸得裴度等大臣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在今广东)刺史。
18、当然,韩愈能考上进士,除了才华和坚持不懈以外,还跟运气有关。
19、实际上!老愤青韩愈的认错认怂也来的很快。
20、首先,感谢诗友们长久以来的支持和鼓励。
三、韩愈被贬潮州之后
1、虽然不清楚陈尧佐当时的心情如何,但因言获罪的来到潮州的不止有他,还有唐时的韩愈韩文公。一经治理潮州,陈尧佐就对于韩愈当时治理潮州的举措大加赞赏。
2、早上上谏朝廷,晚上却被贬到离京八千里外的潮州。为皇上除掉不好的事,哪里还考虑自己的余生呢?站在风雪飘落的蓝关,回望秦岭,也许这次会回不去了,请侄儿帮我处理后事吧。
3、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首,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韩愈不畏权贵,直言不讳的思想品性,在他的作品之中都有表现。
4、对于佛教徒来说,这只是一个值得庆贺的节日,但是,带头崇佛祈寿偏偏是大唐高唐宪宗。这一行为直接影响了整个社会,百姓和官员们“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
5、并作《戮鳄鱼文》,号令辖内子民,接受帝国的统治和教化。
6、教育:韩愈三进国子监任博士一职,又任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师道激励后世和提携人才的文章。韩愈力改耻为人师之风,广招后学。
7、奖劝农桑、兴修水利是韩愈治潮的另一大功绩。
8、政治:反对藩镇割据。
9、韩愈在贬谪潮州途中写下著名的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0、▲孔尚书祠内的孔戣画像
11、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韩愈终于抵达潮州——一个远离国家政治中心的边角地方。两者的交集就这样开启……
12、然而,在接下来两次考试中,韩愈又失败了。在此期间,韩愈曾三次给宰相上书,但均未得到回复。
13、孔戣确实没有选错人,可以想见,当年四蹄踏尘的驿马从袁州驮来的不仅仅是装有韩愈文稿的信扎,而是历史留给南海神庙的一块瑰宝。
14、但是,唐宪宗看了《谏佛骨表》后,把重点放在第二段:
15、“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6、唐元和十四年,韩愈贬任潮州刺史。韩愈在潮州上任未满八个月,然而却在潮州人民的心中待了一辈子。在潮州,韩愈积极投身于为民谋利的工作中。驱除鳄鱼,奖劝农桑,兴办教育,大修水利,延选人才,传播中原先进文明,从而使当时的蛮荒之地潮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潮州人民感恩韩愈,潮州的山水、路堤、亭台,很多都为纪念韩愈而命名,后人因此赞道:“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17、其实宪宗是安史之乱后难得的好皇帝,重用贤才、励精图治、重振大唐的威望。
18、韩愈的人格魅力。韩愈刺潮前,曾有一首诗,题为《去岁,自刑部侍郎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遣逐,小女道死,殡之曾峰驿旁山下。蒙恩还朝,过其墓,留题驿梁》,悼念的是跟随他被贬潮州路上病死的十二岁小女,他也曾留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交代前来送行的侄孙韩湘“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可以说,韩愈当时是仕途挫折更兼丧女之痛,但他并未从此消沉,而是直面现实,一心为民,做了很多好事,这样的韩愈,怎不叫人感动?
19、释奴是韩愈到潮州后为百姓做的又一件影响广泛深远的实事。
20、洪圭——德宗贞元四年, 刺潮期间家族落籍潮阳,乃潮阳洪氏始祖,协助修建潮阳灵山寺;
四、韩愈为什么会被贬到潮州
1、后,唐宪宗选择原谅韩愈,唐宪宗回忆道:“大爱是我,我岂不知,然愈为人臣,不当言人主事佛乃年促也”,意思是说:“韩愈上奏的出发点是好的,这点我怎能不知道?然而韩愈身为人臣,怎么能因为君主礼佛,就诅咒其早死呢!”由此可见,当时唐宪宗的心理,也是觉得很憋屈的。礼佛迎佛骨,本来就是求长命百岁的,而韩愈却说,但凡礼佛的皇帝都早死,换做是谁,不会被韩愈气得火气呢?
2、到任后数日,韩愈便亲自撰写了大名鼎鼎的《祭鳄鱼文》,还率领民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祭鳄行动,劝戒鳄鱼七天内“南徙于海”,如果鳄鱼仍然“冥顽不灵”,他便要命令捕鳄能手下水捕杀,直至赶尽杀绝。
3、陈思挺——玄宗年间刺潮;
4、以此告诉后人,潮州有今天,都是前人一砖一瓦,筚路蓝缕在蛮荒烟瘴之中建立起一座美满的家园。
5、“六兄你说潮州市区号0768跟哪位文豪有关系?”
6、韩愈离任后,赵德继续留在家乡主持教育,并将韩愈所写的七十二篇文章编撰成《昌黎文录》,作为教学范本,从而种下“崇韩”的文化种子,推动儒学在潮传播。后继的治潮者们纷纷以他们为榜样,无不以兴学为首务,以立教为己任。潮州好学崇文之风逐渐形成。
7、常怀德——高宗仪凤二年刺潮;
8、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韩愈被贬来潮,酷爱音乐,其侄孙韩湘又精通音律,他们对潮州文化影响很大。韩愈在《韩昌黎文集》中记叙当时的礼乐“吹击管鼓,侑香洁也”,可见盛况。唐代韩愈来潮八个月,对潮汕文化影响深远。韩愈被贬潮州任刺史,是因为上书劝皇帝不要迎佛骨。“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海桥;到官才八月,潮平鳄渚,于今香火遍瀛州。”这副脍炙人口的祠内对联,既道出韩愈贬潮的原因,也表达了潮州人对韩愈的无限崇敬之情。
9、韩愈在此期间借用《杂说·四》也就是马说来隐喻自己的遭遇:
10、当时韩愈写了一封千古闻名的送别诗:
11、第二点原因是:唐朝的进士特别难考。
12、仔细想想这一位先贤与今天的乔布斯两者的人生经历何其相似,都是人生大赢家式开局,在人生中段就遭遇了低谷打击。
13、由于韩愈的到来,阳山曾一度改名为韩邑,湟川改名为韩水,牧民山改名为贤令山。直到今天,这里还有望韩桥、望韩门、尊韩堂等,赞美韩愈的政绩与德行。一直到清代,还有人写诗怀念他:“阳山终不穷!天下知韩公。至今贤令山,何人继高风?”
14、韩愈教你给领导提意见的高级方式
15、对于韩愈而言,唐宪宗可以说是伯乐,对韩愈有知遇之恩,唐宪宗对韩愈的才学和人品很是欣赏,一路提拔韩愈。然而,韩愈的这篇《谏迎佛骨表》虽然文采超凡,但是也写得极其狠辣。韩愈在奏书中说,自汉代佛教东传以来,只要是礼佛的皇帝,大多数都是短命的,相反,佛教东传之前,推崇儒家思想的上古帝王,从炎帝到周公,大多数都长命百岁。
16、两百多年后,北宋神宗追封韩愈为昌黎伯,并准其从祀孔庙。终成一代圣贤。
17、裴度安抚说:“韩愈只是性格耿直,说话艺术欠缺点,但一心为皇上、为朝廷着想,才那么担心地上奏给皇上。若正直真心为皇上说谏言的人都被赐死,以后谁还会对皇上说真话呢?”
18、韩愈,人如其名,愈,超越也,前超古人,后无来者,绝非平庸之辈。韩愈其人着实担当起这个这个名字。而此名的由来也是韩愈幼年时自己所立下的壮言,因其两位兄长韩会、韩介皆以人字头的字为名,韩愈遂遵循其规律,以愈为名,另为其增添了深意。
19、其实韩愈刺潮的时间并不长,不过八个月时间,一个出生于中原地区的北方人,因《论佛骨表》被贬至当时尚未开化的潮州担任地方官,正常来讲八个月时间仅够熟悉情况,但是韩愈却做了很多利民实事,包括推动乡学教育、振兴文风、兴修水利、驱除鳄鱼、关心农业等,极大地推动了潮州的发展。韩愈走后,各代潮州先贤继续兴文办学,至宋代时,潮州已不再是“与魑魅为群”的“蛮夷之地”,成为人文鼎盛、重礼崇儒的“海滨邹鲁”。
20、宋朝制度,从事制诰必定先试用而后任命。大宋开国以来,没试用就任命的只有三个人:陈尧佐,杨亿,还有一个醉翁欧阳修。
五、韩愈被贬潮州的直接原因
1、为了追求长生不老,迷信佛法的唐宪宗不想错失膜拜佛祖的重要时刻,于是让人将佛祖的指骨大张旗鼓举行隆重的仪式迎进宫中供奉。
2、蓝田驿站一宿停留,韩公与侄孙韩湘相携相伴,在押解官差的催促下,沿着险峻的商山官驿急急上路,南下赶赴潮州…
3、一大清早就收到韩愈这样的奏章,唐宪宗被气得火冒三丈,起初是要杀了韩愈的,是斐度和崔群等人的好言相劝,唐宪宗才平息了怒火,然而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将韩愈贬到了潮州。当时的人们,认为岭南一带瘴气横行,不适合人居住,韩愈也觉得自己这次被贬,可能有去无回,其在给韩湘子的那首诗,后一句便写到:好收吾骨瘴江边。
4、驱除鳄鱼,奖劝农桑,兴办教育,大修水利,延选人才,传播中原先进文明,从而使当时的蛮荒之地潮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5、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各八千,
6、其实不然,前面提到过苏轼就称韩愈,“勇夺三军之帅”。
7、失去了平台,继续倔强下去,他可能会在环境恶劣的边远地区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所以刚直boy韩愈终还是为了理想而低头。不过这个低头也是带“私货”的,韩愈在文章中却只字未提自己反佛的行为有问题,也就是说即便再艰难再恶劣,他自己坚持的道义和信仰也没有任何的改变,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当我们看到古人的另一面时,如果我们仍然能看到他值得我们尊重的精神,我们对于这个人和他的作品的理解就能更上一个高度了。
8、感谢耐心阅读,喜欢一定要“在看”
9、果然,在之后一年,韩愈升任监察御史后,第一次被当权派排挤出长安。
10、宰相看后,很同情韩愈,并认为他很有史学方面的才识,便让他修撰当时皇帝老爹,唐顺宗的实录。
11、然而韩愈觉得十分不妥,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
12、艰辛的一年终于行至岁末。韩愈接旨“于其年十月二十五日准例量移袁州”。次年,韩愈调回内陆,后仍回到朝廷任中央官职。
13、这场考试被称为"博学宏词科",如果没有通过铨选,得通过当权派的保举,才能入朝为官。否则只能到地方节度使去做幕僚。
14、韩愈就不一样,他无论到哪里都要想方设法为老百姓干一些大事,在潮州只用了七个多月的时间,就把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到岭南,除此之外还驱赶鳄鱼、解放奴婢、兴修水利、兴学育才,为当地人办了不少有利于发展的事情。之后被潮人奉为神,并将笔架山改称韩山。
15、当后人来到当年韩愈大哭的并扔求救信的地方时,不觉很是好笑,觉得韩愈当年很是可爱。韩愈的这段逸趣之事,也的确留给了后人无尽的遐想。
16、但是更重要的是他的硬气,让他的教育观念、思想文化以及他宣扬的古文运动,得以被历史铭记。为他赢得了生前身后的盛名。
17、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佛骨以祈求国泰明安、五谷丰登,另外也祈求自己长生不老。
18、不过,史料记载,韩愈被贬潮州之后,开始学习佛教,开始参禅,经常去拜访潮州的大颠禅师,也做了不少功德,至今潮州还有大颠禅师建的韩愈的“留衣亭”。所以,即使堕入饿鬼道,也还是有机会超生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浪子回头金不换,韩愈就是很好的例子。
19、唐宪宗李纯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佛教发展势头较盛。《旧唐书》说:“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他下了一道圣旨,让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让官民们都敬香礼拜。
20、韩愈呵斥王庭凑对待朝廷使者无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