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三千年来谁著史【精选100句】

个性网名 文案短句 更新时间:2023-04-13 12:00:44

一、李鸿章诗句一万年来著史

1、可惜这些都没有,他活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朝代,他一路走来都在见证一个王朝的衰落,像看着一个巨人义无反顾的迈向大海,被淹没,被掩埋。他只能凭着自己的所有去挣扎,去试着拉住他,让他沉没的慢一点,让覆灭来的再晚一点。

2、李公父于道光十八年,即公历1838年中进士,跻身仕途,于宦海之中,固持清节,至此时已达六年。“六年宦海”云云,所言即此。“千里家书促远行”谓己之赴京乃父之函命也。“春明花放”指科举中式;“乌鸟私情”,用李密《陈情表》语。句谓待到顺天乡试中式,庶几始可慰籍父母,报答父母哺育深恩于一二耳。

3、“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徧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清·李鸿章上述各句表达的是作者渴望参与国事的雄心壮志(一二句总起)。他认为历史是王侯将相写的,他就要做王侯这样的人(三四句)。他决意出深山、入朝廷,不达目的,誓不回家(五至八句)。而现在正是他出山奋斗的好时机,不能再等待(九十句)。作者还用马和燕做比方,证明离开本家故地出外找到引荐的人才有出头之日(后四句)。。

4、不堪离思天边月,更触豪情塞上秋。

5、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

6、劳劳车马未离鞍:马车前的马还没有离开马鞍(比喻事业没完成)。临事方知一死难:事到眼前才知道免不了一死。三百年来伤国步:几百年来为国家的发展缓慢而悲伤。八千里外吊民残:在几百里之外为民残哀悼。秋风宝剑孤臣泪:秋风吹这宝剑,孤城落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日落照着旗子和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已:外国人对我国的侵略还没有停止。诸君莫坐等闲看:大家不要视若等闲,冷眼旁观啊!

7、但是,他们遭遇的侮辱,却是来自洋人。

8、求此一跃,缘于“功名”,此两字频添李公之热血满腔。“半生知遇有殊恩”则似言昔时尝有知遇之恩。“半生”若作后半世解,则此句亦自信之语,谓己之后半世将为皇上所知遇也。李公此时落于人后,何至频有此自信之语,抑冥冥有告与?“枨触”,感触也。“闻鸡”用祖逖事。《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与刘琨善,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句谓心有壮志,每每有所感触,思图奋发。“记取秋风拭泪痕”者,言己昔有秋试失利之痛也。

9、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路吊民残。

10、浑身是血的李鸿章激动得浑身发抖,大喜过望,长叹说:此血可以报国矣!

11、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欲封侯。

12、(赏析)李鸿章这首诗是在他人生低谷时有感而发的。那种国破家亡,书剑飘零,惆怅徘徊的复杂心情刻画得很生动。

13、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曹雪芹

14、李鸿章在奏折里叮嘱高统治者要“举行新政,力图自强”的同时,也表白了自己的心迹,说自己“服官四十年,未尝因病请假”,“臣受知早,蒙恩深,每念时局艰危,不敢自称衰病,惟冀稍延余息,重睹中兴”。

15、但“惜其识”怎么理解呢?

16、年轻时,我痛恨李鸿章卖国,骂他丧权辱国,签了那么多不平等条约。但是国家衰亡,与李鸿章何关?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外交家,李鸿章献出了一切,可惜弱国无外交!这才是惨痛的现实!

17、(赏析)这是一个二十岁热血青年心语。“簪花多在少年头”是“自古英雄出少年”的另一种说法。

18、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和他同时代的一位大清巨富胡雪岩也是安徽人。如果说胡雪岩一生经营的是生意,那么李鸿章一生经营的就是自己的官位。李鸿章是那个立志“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的湖南人曾国藩的学生。

19、虽然这个故事对李鸿章略有褒奖,但在文章的末尾,却对李鸿章在甲午海战中的败绩进行辛辣的嘲讽:正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曾被称虽然这个故事对李鸿章略有褒奖,但在文章的末尾,却对李鸿章在甲午海战中的败绩进行辛辣的嘲讽:“正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曾被称为东方第一政治家的李鸿章,现亦老迈至此境地

20、李鸿章拜倒在曾国藩面前时,23岁,尚未蓄须,长身玉立,五官俊美,言谈文雅,举止倜傥,在曾国藩这样阅人高手看来,真是人中龙凤,再加上李鸿章又机灵,记忆力也好,更得曾国藩欢心。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李鸿章是以“年家子”的身份来拜他为师的。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与曾国藩同年进士,这种关系过去称为“同年”,“同年”之谊,在当年官场上可不是一般的关系,考中进士即踏入仕途,“同年”是他们的情感纽带,从此结成官场利益共同体。

二、李鸿章三千年来谁著史

1、幸好一个“巧”,另一个“拙”。

2、不知别人信不信,本人还是有点质疑的。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4、(背景)1859年1月,李鸿章在哥哥李翰章的牵线搭桥下,投奔到湘军首脑曾国藩的湘军大营,充当了幕僚。由于连年的战争,这个时期的他对战争已经感到了厌倦。1861年夏李鸿章在重返曾幕,路经万年(江西饶州府)时,赋此诗寄怀。

5、他们都是满人统治下的汉人文官,却先后执掌着那个年代精锐的军队,瓜田李下,左右为难,他们一方面在艰难修补着大清这座溃败不堪的金字塔,另外一方面,还要忍受来自金字塔顶端的侮辱。他们位极人臣,却也不过是位极人臣的家奴。

6、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

7、李鸿章绝非池中物,17岁考秀才,24岁考进士。少年得志的李鸿章意气洋洋,曾挥笔写下“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豪迈诗句。英雄人物的诞生就是如此,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

8、有温度/有风度/有人情味

9、淮军应运而生,在曾国藩得扶持下日益强大,开始参与镇压太平天国。李鸿章自此真正踏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平定内乱,期间争论多的是他造就了太多杀孽。其中受押击大的是诱杀降将。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平定,苏州常州回到清政府手中。因为这些功绩,李鸿章获封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翔,这是自清立国以来给予汉人臣子的莫大的荣耀。

10、我要一定比你(指跟从乡试之一班俊乂)先成功,哪有闲情逸致追逐野鸥,我笑着问卢沟桥边的月亮,有几个入京求取功名的人能够功成名就。

11、司马迁说:“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恒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12、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13、根据流传下来的记载,曾国藩相人法主要体现为这几看:“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譬如,曾国藩在他的笔记中,有大量通过看眼来判定人品优劣的记载,如“平视无顾”为佳,“游目为贼眼”,于他人不利,而“痴视伤己”。又如“主意看指爪”,意思是说人有没有主意,主要看手。曾国藩认为,“手心、手掌心当中纹络清晰而浅者,心定”,即有定力,临事不慌乱;“手掌纹络浅而乱者,人心乱、心浮”,这样的人多不靠谱。

14、大清王朝居然没有自己的国歌,这何其荒唐!多么可笑!李鸿章的一张老脸红了又白,白了又红。在各国使节注视之下,他老人家从轮椅上豁然站起,清了清嗓子,用沙哑的嗓子唱起了一首古怪的歌:

15、今天的大贪官们面对李鸿章,岂不愧杀?

16、此诗言追逐功名之甘苦,申言入都之目的乃欲过乡试,达龙门耳。

17、二十四岁那年,经过殿试,他无缘一甲,以底吉士身份入翰林院,三年后散馆,正式成为翰林院编修,这些文字在今天看来似乎只是一段求学履历,而在彼时的大清,这是一条通向封侯拜相的光明坦途。自科举制诞生起,就承担起了选拔人才的重任,而其中因科举鲤鱼跃龙门的人,太多太多了,这些人中不乏真正有才干的人。在殿试中,上榜的考生分为三甲,前三甲是当之无愧的万众瞩目,为进士,入翰林院担任编修,这一职务是成为一个重臣的必经之路,而二甲与三甲的考生,在授官时则次一等,需要再度进修,当李鸿章通过这一系列考察可以进入宦海的时候,他二十七岁,风华正茂的年纪,正可以在官场大展拳脚。

18、入都之途自须越黄河,登泰山,其势与天相连,可俯瞰中土,开扩眼界。言己离乡远行亦半为此也。晋陆机与弟陆云于太康末由吴郡入洛,造司空张华,华一见而奇之,遂为延誉,荐之诸公,名溢京华,声流四表。宋苏辙与兄苏轼嘉佑元年由川赴京,翌年皆中进士,嘉佑六年同中制举科。辙中进士后尚有《上枢密韩太尉书》,欲干谒太尉以养浩然。“入洛”、“来游”,俱为入都,诗引此,谓己之入都亦当如之也。“多谢”,殷切问候之谓也。“吚唔”,读书之声也。句意之表似为对皓首穷经、于世无闻者寄予同情,而实则谓己自此将永别此途矣。

19、大家一般都尊敬的称呼他为:李中堂。

20、他的好的一首诗《被逮口占四绝·其三》

三、李鸿章晚年诗

1、李鸿章挨的大一记耳光,来自日本人。他一手缔造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耻辱的是,日军舰队,居然一艘未沉。他被这记耳光打得从此缓不过劲来,但他的政敌,包括赞誉他“再造玄黄”的慈禧太后,又会有多少遗憾呢?或许他们还在暗中庆幸:外人终于帮我们抽了他一记大耳光,这个掌握太多兵权的汉人!

2、(赏析)此诗道尽李鸿章对从军之路,饱受困苦之态。对亲人离别思念跃然纸上,读之世人怆然。

3、近年来心绪颇多烦乱,常常读的书从小说换成了人物传记,而感兴趣的,还是近代史上那些浓墨重彩的名字。很多个夜晚,或者读一本古老的日记,或者看一看清大臣上疏的奏章,思绪流连在古与今之间,仿佛洞悉了历史的某些秘密。书看到哪儿,就顺着哪儿的资料一路查下去,于是一段段历史里的那些人物渐渐变得鲜活,我在文字里得以与他们重逢、相识,重新目睹他们无法评说的一生。

4、全场先是一片寂静。紧接着就是掌声和欢呼声……所有人都被李鸿章的机智折服了。他们感觉,这位老人太有趣了!太好了!太伟大了!这就是李鸿章的机智和变通,他代表大清王朝,在外交上长袖善舞,竭尽全力,维护国家利益。

5、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李白

6、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吕坤

7、“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8、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顾炎武

9、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即此可求文字益,胡为抑郁老吾身!

10、对此,日本明治维新之父伊藤博文也曾说过一句公道话。他这样评价李鸿章:“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干得比我强;如果我是你,在中国不一定干得比你好。”

11、曾国藩与李鸿章有诸多共同点,皆在战乱中回乡办团练,都有过狼狈不堪、屡战屡败的草创阶段;他们都很执着,死战不退,终以文人身份成就军功,马上封侯;他们都深谙官场规则与潜规则,有效编织着庞杂而敏感的官场人脉网络,在异族统治下达到了汉人官员能够达到的巅峰。

12、久愧蓬莱仙岛客,簪花多在少年头。

13、直将云梦吞如芥,不信君山铲不平。——曾国藩

14、“三河镇十字路开了门面,东边卖的是瓜子;西边卖的是香烟;中间卖的酒和面,针脑线头样样全。到春天,茶叶子六安瓜片;到夏天,绸缎客州乌眉;到秋天,骡马客湖广福建;到冬天,皮货客西口北边……”

15、“吟囊”,诗囊也,用唐李贺事。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言贺外出,“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入都备办,有一担行李并盛诗稿之锦囊,检点所需携带书籍,想及将赴京,不尽欣喜欲狂。旅途日夜兼程,月夜乘舟于淮河,霜晨骑马于北京德胜门外之蓟丘。为我之行也,故人持赠,妻室治装。所愧者,京都物价高昂,生计所需尚赖父母。“长安居不易”用唐白居易事。

16、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但相比“授业解惑”,“传道”是难的。曾国藩一直想把李鸿章打造成跟自己一样的人,他教了这个同年子很多,包括著名的“挺经”,但有些确实教不了。

17、江山如此一登楼,万象无声铁笛幽。

18、李鸿章是晚清的中流砥柱,他追随曾国藩参与镇压太平天国,他积极开展洋务运动,创办了中国早的一批工业企业。在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他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19、好诗词: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

20、不妨看李鸿章的几件轶事,感受李鸿章扑面而来的人格魅力,还有他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四、李鸿章传名句

1、惟有娇痴小儿女,几时望月泪能干?

2、司马迁太老辣了,孔子之所以小管仲,不是瞧不起管仲,而是太瞧得起管仲了。孔子认为,凭着管仲的才华,不应该仅仅带着齐王称霸,而应该鼓励齐王实行王道才对。小之,是对管仲极高的评价。

3、此诗由入都之途可饱览山河秀色,广开眼界说起,而接以陆机、苏辙自励,自信入都将鲲化而鹏运也。

4、此诗颂扬父母教养恩德,自信将不负所望。

5、在这一点上李鸿章和张之洞境界不能同日而语。但在外交上,张之洞则未免幼稚。

6、张之洞每天都会给李鸿章发一大篇电报,每一篇至少几千字,强烈斥责他向洋人低头,丧权辱国。他认为洋人也有礼义廉耻的,应当据理力争,让洋人道歉。并且自告奋勇想代替李鸿章去痛斥洋人。

7、李回电:电报每字两角四分太贵,无事勿再多言!

8、《入都》是清朝大臣李鸿章的组诗作品,共十首。这十首诗是作者奉父命入京应试时所作的借以立志抒怀的作品,充分显示了李鸿章的胸魄气略。

9、(背景)道光二十三年(1843),二十一岁的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这是李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时作的《赴试途中有感》(或作《入都》)诗十首。

10、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

11、本名:李合肥。他也留有很多名篇,和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临终诗

12、其后,在整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

13、李鸿章微微摆手说:“天下难写的是自己的名字,庆王以后的路还长,没必要把自己搭进去,这卖国条约还是让我来签吧!”

14、即今馆阁需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览镜苍苍犹未改,不应身世久迍邅。

15、张之洞有学有品,可是无术,李鸿章有学有术,但又无品。天下难有十全十美之人,大清重用人才不以一眚而掩大德。

16、这一句出自李鸿章的《入都》十首。“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是李鸿章在青年时写下的诗句。这句话可以看做是李鸿章的志向,也是李鸿章青年时立下的誓言。

17、心欲奋飞随塞雁,力难返哺恋慈乌。

18、这正是曾国藩与李鸿章的区别:一个多少有些理想主义的老师,一个彻底实用至上的学生打下天京,曾国藩攀上了人生巅峰,接下来就是下坡路了,在历史上,他愈来愈显得缓慢呆板,而李鸿章却如鱼得水。老师老了,学生走到了历史舞台中央。

19、——我们是中国文学的良心——

20、原文: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五、李鸿章万年与一万年来谁著史对应的诗

1、这首诗,个人认为豪气直逼岳飞的《满江红》和戚继光的《韬钤深处》。李鸿章因经手了大量丧权辱国条约被定为汉奸。我个人倒认为,其毕生为中国近代化的努力是不应该被抹杀的。不能因为其经手各类条约就盖上汉奸帽子。这位有着“东方俾斯麦”称号的人物应当值得我们尊重。

2、如何评价一个人物?忠奸善恶又是谁来盖棺定论?已有无数人对李鸿章一生的功过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赞赏有之,痛恨有之,我一路看下去,总觉得那些都不是全部的他,那些描述与真实的他似乎是隔着些什么,我想要从他一生的经历里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像去了解一个人,他充满了复杂性,充满了矛盾性,我要透过种种资料去看到答案。

3、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曹植

4、李鸿章的诗,整体来看,就

5、第一首诗于自信之余,特充溢豪气,大有天下侯爵舍我其谁,晚清历史唯我是著之意。十诗中,此诗为世人称道。前两联说尽诗人一生。运转晚清机枢,捭阖欧美交际,尽李公“只手”而已。尾联为诗眼,尽得诗家韵味,意蕴尤长。“笑指”二字,含而不露;“几人”云云,自信而无张扬。

6、该句出自清代李鸿章的《入都》。

7、此一去极为凶险,卖国的罪名早就定下了。果然日方提出苛刻条件,中方只有“允”和“不允”两种选择,丝毫不许讨价还价。“允”就在日本拟好的条约上直接签字,“不允”就是继续战争,直到把清政府灭了为止。

8、李鸿章乘轿回馆,日本人听说大名鼎鼎的李鸿章经过,都争着前来观看。突然一个日本暴徒直奔轿前,掏出手枪,对准老李脸上开了一枪,枪弹击中李鸿章左眼下,顿时满脸是血……

9、现场高朋满座,俄国司仪每念到一个国家,这个国家代表就出来,然后现场演奏这个国家的国歌。

10、李鸿章多次表白自己勤勉,却从不敢提自己清廉,就是因为腰杆子不硬,屁股后面有屎。

1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12、一个不爱美色、不贪财、不抽烟、不赌博的绅士,后成了汉奸头子,不可理解,也令人惋惜。

13、好诗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4、(背景)1861年9月夫人周氏去世,两个女儿失去了母亲。家庭的不幸已使李鸿章哀伤不已。战争的挫折,更增加了它的厌战情绪。

15、签约之后,身心俱伤的李鸿章立马返回,发誓一辈子不踏上日本领土半步。1896年,73岁的李鸿章出访欧美诸国途经日本转船,为了践诺明志,冒着葬身大海的风险,他搭乘舢板,跳上了开往美国的轮船。

16、李鸿章原配是周氏,续弦赵氏。

17、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18、李鸿章少年科第,一生追求“经世致用”,也就是要通过实际行动实业救国。所以李为官看重实干,而不是名声。而张之洞,极在乎自己的清白,爱惜自己的羽毛。

19、“丈夫执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这是何等的壮怀激烈!古往今来,没有人天生知道自己会干什么,能干什么。能干什么,终干了什么,全凭“志存高远”的阔大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狠劲,“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青年李鸿章如是说,他这一辈子也做到了。如果当年洪秀全考上了进士,袁世凯考上了秀才,中国历史上无非多了两个皓首穷经的腐儒,而少了两个雄霸一方的豪杰。

20、从历史事实来看,严复林则徐等人是睁眼看世界,李鸿章则是亲手学西方,大胆实行洋务运动,非大胆识、大智慧不能为。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内容